行走的课堂:记23旅游1、2班赴拙政园与寒山寺开展专业实训
为提升学生的景区服务与文化讲解能力,10月30日,23旅游1班与2班全体同学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,赴苏州拙政园与寒山寺开展了为期一天的专业实训活动,让课堂从教室延伸到了千年文化地标。
抵达拙政园后,同学们首先跟随专业老师开启“沉浸式学习”。从入园处的“兰雪堂”到中部核心的“远香堂”,从曲折迂回的“小飞虹”到临水而建的“香洲”,老师详细拆解了拙政园“借景”“框景”“对景”的造园手法,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了课本中“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”的真正含义。
随后,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,围绕指定景点完成5分钟讲解。23旅游1班的同学在讲解“卅六鸳鸯馆”时,不仅介绍了建筑的榫卯结构,还结合历史背景讲述了园主王献臣的造园初心;2班同学则在“留听阁”前,将“留得残荷听雨声”的诗意与园林的四季景观结合,展现了扎实的文化储备。专业教师全程跟组,针对讲解逻辑、语言表达、肢体仪态等问题现场指导,帮助同学们快速调整状态。


下午,实训队伍转场至寒山寺。不同于拙政园的雅致精巧,寒山寺的禅意与钟声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另一种文化氛围。在老师的引导下,同学们重点学习了宗教旅游景区的讲解规范——从“不随意触碰佛像”“保持安静”等礼仪要求,到“夜半钟声到客船”的诗史渊源,再到寒山寺大钟的铸造工艺与文化象征,每一个知识点都与旅游服务的实际场景紧密关联。
返程途中,同学们围绕当天的实训内容展开热烈讨论。“以前背造园手法总觉得抽象,今天亲眼看到才真正懂了”“讲解时遇到游客提问会紧张,下次要提前准备更多应急问题”……大家纷纷表示,此次实训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,更找到了自身在服务技能上的不足。
此次实地实训是旅游专业“理论+实践”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。接下来将进一步把实训成果转化为专业能力,为同学们未来从事导游、景区管理等岗位打下坚实基础。
编辑:钱飞翔
审核:薛冰洁
核发:王 青
用户登录